富灯网 燕惠王逼走乐毅,大好局面前功尽弃,他会痛改前非还是恼羞成怒?_伍子胥_司马光_赵国
大家好,我是读者。关注我富灯网 ,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。
上一讲谈到田单复国,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。
接下来《资治通鉴》简要交代了齐襄王的婚事和婚后生活,我在前边已经讲过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,我们马上来看乐毅这条线。
乐毅投奔赵国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,他原本就在赵国做官,在伐齐会战的时候还兼佩赵国相印,所以去赵国就像回老家一样。而乐毅对于赵国来说,不但是名震天下的高级指挥官,而且知根知底,有过很愉快的合作经历。所以赵惠文王马上给乐毅高官厚禄,还把观津分封给他。
观津,这个地方在《资治通鉴》前文已经出现过了。那是周显王元年(前368年),齐国攻打魏国,夺取观津,而实际上是魏国主动割让观津,向齐国求和。
不到百年的时间,观津几度易手,现在已经归了赵国。
展开剩余85%观津的位置,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南,当时属于赵国东部的边境地带,再往东就是齐国了。所以赵惠文王厚待乐毅也好,把观津封给乐毅也好,目的很简单:“以警动于燕、齐”,相当于拿乐毅当核武器,对燕国和齐国起到核威慑的作用。
整件事里最窝火的当然就是燕惠王了,刚一即位就能有这么倒霉,不但损兵折将,还让偌大一个齐国转眼间得而复失,把山东六国里边最能打的名将乐毅拱手送给了邻国。更恼火的是,这还一点没法归咎于坏运气富灯网 ,谁都看得出要怪就全怪燕惠王本人的决策失误。燕惠王就算不用担心王位,也总要顾虑威信的丧失。
那么,能有什么补救之道吗?
有的。燕惠王写了一封信,派人带给乐毅。《资治通鉴》的原话是“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,且谢之曰···”,关键字有两个,一个是“让”,意思是“责备”,一个是“谢”,意思是“道歉”。那么问题来了,燕惠王带给乐毅的那番话里。明明只有责备,却不见半点道歉的意思,还尽给自己开脱,怪乐毅听风就是雨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这确实要怪司马光。这段内容是从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删改来的,“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,且谢之曰”这是照抄《史记》原话,而在《史记》的下文里,燕惠王托人带给乐毅的话,内容要丰富很多,一言以蔽之就是燕惠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——批评乐毅对不起过世的燕昭王,检讨自己误信谗言,又剖白说即便自己误信谗言,也完全没有加害乐毅的意图。司马光删繁就简,把道歉部分删了,这才使得前文当中的“且谢之曰”没了着落。
乐毅当然不可能被燕惠王这一番话就劝回去,但憋了一肚子的心里话正好有机会可以倾吐,于是洋洋洒洒给燕惠王写了一封回信。这封信被称为《乐毅报燕惠王书》,写得极其精彩,成为历代传诵的文章典范。但是,杨宽先生认为这封信纯属伪作,我自己斟酌再三,觉得未必就伪。不过信的真伪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不但信以为真,而且不断有人被这封信感动,和信中的乐毅惺惺相惜。
比如金圣叹认为这封信正是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的蓝本,开头和结尾都比《出师表》高明无数倍。这个评语倒也有它的合理之处,因为诸葛亮既然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一定熟读过这篇《乐毅报燕惠王书》。
我们看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,说是传记,但写法极其别致,这封信就占了整部传记的一多半篇幅。后世文人把司马迁封神,夸《乐毅列传》夸出了花,说它如何别具一格,如何立意高远而章法森严,但司马迁之所以采取这种写法,很可能只是因为乐毅的材料太少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罢了。
司马光编修《资治通鉴》特别排斥文学,而这篇《乐毅报燕惠王书》文学性又实在太强,半骈半散,即便放进汉魏六朝的骈文名篇当中都能出类拔萃,但落到司马光手里,大刀阔斧一删,也就没剩多少了。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《史记》的版本,充分体会一下乐毅的苦心和处世技巧。
先看燕惠王在来信当中的出招,确实凌厉,一般人很难招架,因为他确实很准确地抓住了乐毅理亏的地方:燕昭王对他那么好,等燕昭王一死,燕惠王就算误会了乐毅,乐毅也应该不看僧面看佛面,看在燕昭王的面子上给燕惠王一次机会,哪能只听见一点风吹草动就扔下军队投奔外国去呢?
乐毅的回应很巧妙,在矛盾关系里首先抓住自己和燕惠王仅有的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高度尊重燕昭王。所以在回信的第一段,乐毅所有的话都是吹捧燕昭王的。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燕昭王这么伟大,既然燕昭王对乐毅推心置腹,乐毅为什么要撂挑子呢?乐毅首先拿出一句谚语给自己当挡箭牌,话是这么说的:“善作者不必善成,善始者不必善终”,给我们贡献了“善始善终”这个成语。
论点有了,接下来罗列论据:春秋年间,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大展宏图,等到阖闾死了,儿子夫差继位,不但把伍子胥逼死了,还把他的尸体装进了革曩扔到了江里。夫差并不觉得伍子胥是国家栋梁,所以逼死伍子胥之后毫无悔意,而伍子胥正因为没能及早察觉父子两代国君气量有别,所以落得这么一个下场,沉入江心还阴魂不散。
乐毅拿伍子胥举例,简直太巧妙了。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好比燕昭王和燕惠王,伍子胥好比自己。既然有了伍子胥的前车之鉴,那么不管换作是谁,只要到了这个处境,自然都会引伍子胥的下场以为戒,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赶紧抽身。
这话当然是等于把燕惠王骂了,但乐毅点到为止,然后话锋一转,说从伍子胥的例子来看,自己作为臣子,最该保全的就是——你可能以为乐毅要说保命第一,但他并没有,他说最该保全的是先王的名誉,最怕损毁的同样是先王的名誉,所以,如果自己蒙冤被杀,就算自己看淡生死,但先王的名誉就要因此而被蒙上了污点,这绝对不行。
乐毅的这番话完美地呼应了书信的第一段——既然尊崇燕昭王是自己和燕惠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,那么自己如此煞费苦心地维护燕昭王的名誉,这总可以堵住燕惠王的嘴,而且流露出这样一个言外之意:别看自己叛逃了,到赵国风光了,但自己绝不会做不利于燕国的事,因为一旦做了,就等于告诉天下人:燕昭王当初看错人了。
这些话太有技巧了,明明是逃命和叛国,却说得如此清新脱俗,义正词严。这也算是时代特色,等到秦汉以后,忠君变成天经地义,要再这么说可就不容易了。
书信的结尾,出现了一个千古名句,原话是这么说的:“古之君子,交绝不出恶声;忠臣去国,不洁其名。”意思是说,古代君子跟人绝交,不说对方的坏话,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,不会自辩清白。今天我们常说的“君子绝交,不出恶声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意思是说,体面人就算受了委屈,做事也依然讲体面,留分寸,不让对方难堪,也不让国家难堪。乐毅的言下之意是:我不但不会做不利于燕国的事,我连不利于燕国的话都不会说,你我都是体面人,各自给对方留一点余地,相安无事不好吗?
乐毅这封信写得绵里藏针。燕惠王到底该怎么回应,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拿捏一下乐毅,又或者放弃沉没成本,基于现状重新调整对策呢?我们下一讲再谈。
欢迎关注,点赞富灯网 ,评论,转发!下期再会!
发布于:天津市点牛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速盈配资 葛卫东最新调仓曝光!加仓芯片、军工等领域公司
- 下一篇:没有了